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86节(1 / 2)





  三人一起出了县衙。

  回到村里,李大姑开始着手准备开铺子的事情。虽是亲戚,李大姑给房租却毫不含糊,按照市价一次性给了李竹半年的租金,并说她若是推辞,她就去租别人家的。

  铺子的事,李竹没再管,她在请人挖莲藕。她种了一亩莲藕,现在正是开挖的时节,鱼也可以起了,不过李竹打算到过年时再起,那时会更好卖。

  池 塘不太深,请的人又穿着长兽皮靴子,再套上油毡布裤子,站在水里开始挖藕。这池塘水质好,长得莲藕也极好,莲藕雪白圆胖,犹如胖娃娃的胳膊一样。生吃起 来,嫩脆清甜。做菜更是美味。像是辣椒炒藕,排骨炖藕,李竹送给大姑一些尝鲜,李大姑很快就决定留下几十斤留着开饭馆用。莲藕只挖了三分之一,卖了十五两 银子。剩下的现挖现卖。

  李竹家的莲藕一到县里就销得极快。连陈家的厨子也都排队去买。

  陈观吃饭时难得赞了一句,厨子就顺口接道:“这是小的排队去买的,听说是杨家集产的莲藕,生吃都好吃得不得了。”

  “杨家集?”陈观问道:“不会是阿竹家的吧。她家有一口池塘。”

  陈觐道:“吃饭时最好不要说话,即便说话也不可太激动。”他都怀疑某人已经喷出口水。

  陈观一脸无奈,有这么个大哥真是对他的考验。

  陈观小声嘟囔道:“我真替未来的嫂子担忧。将来我一定得尊敬她,她太不容易了。”

  陈觐道:“吃你的饭,等见着人再担忧不迟。”

  由于李竹买下的铺子是现成的,所以李大姑也不用怎么收拾,饭铺就开起来了,名字还叫杨家饭庄。那些老熟客得知情况后,纷纷过来捧场。不过,有几个委婉提出,这味道似乎不如以前好吃。

  杨老实和李大姑自是虚心听取,两人思来想去,味道为什么差那么多,结果同时想到了李竹。

  几日后,李大姑又来找李竹,她说道:“阿竹啊,不如你还像以前一样,咱们合伙,我给你分红怎么样?”

  李竹先是一怔,随即笑道:“即便不合伙,大姑需要我,也会去帮忙的。”

  李大姑道:“我知道,不过,合了伙,使唤你我才更心安理得。你放心吧,日常的杂事你一概不用管,只须给出出主意动动嘴,想个新菜啥的。我给你两成分红,房租该交还是得交。”

  李竹想了想说道:“不用两成,要不给一成吧。你们起早摸黑的,那么辛苦我什么都不干两成太多。”

  李大姑却坚持给两成。李竹笑了笑,也就接受了。

  成为合伙人之后,李竹自然得时不时去饭庄一趟。巧合的是,以前的那个跑堂张虎听说老东家又开店了,立即辞了现在的这个抠门小气的东家跑到杨家饭庄。李大姑以前就挺喜欢这小伙子,自然是欣然接纳。

  杨家饭庄又重开起来了,李大姑还请了一个厨子,一个打杂的妇人,饭庄比以前还要红火。毕竟清河县城也比以前繁华了些,过往商旅多不说,百姓手头有余钱,花钱自然也大方起来。

  李竹害怕再发生孙掌柜那样的事情,就想着贿赂一下新县令。到时有了麻烦事,也好套交情。

  不过,她没敢送钱,而是送了几条肥鱼,一筐莲藕。而且是趁他家厨子买菜时贿赂的。那胖厨子一脸为难,说他要是私下收贿,回去会被惩罚。

  李竹对他说道:“放心吧,我不是送给你家老爷的,你家的二公子帮过我一个忙,这是答谢他的。”

  “是给二公子的呀。那好我先拿回去吧。”厨子抬着东西回去了。

  陈观听到有人送自己东西,高兴得手舞足蹈。东西不多,可是千里送鹅毛,礼轻情意重。

  他兴高采烈地对众人说道:“想不到我这么招人喜欢。刚来到清河县就有人想着我。”

  陈觐经过时,看了看满筐的莲藕,确认一遍:“确定是送给他的?”

  厨子忙道:“小的确定,那姑娘说二公子曾帮过她的忙,特地送上些家里产的东西答谢二公子。”

  陈觐扫了陈观一眼,淡淡说道:“我记得你除了帮着吃饭外,似乎并没有做别的。”

  陈观:“……”

  ☆、第105章 悠然生活

  李竹送礼的事,李大姑也知道了。如今这夫妻二人也算是有经验的人,他们便商量要不要多送些礼品给新知县。

  李竹听到后,说道:“依我看还是别送,就连我送的这些,也不是打着他的名号。以他的出身也不在乎这三核桃两枣的,多了咱也送不起。我就是想提醒他别忘了咱们这号人就行。遇到事也好周旋。”

  说来也怪,那个白知县在任时,李竹根本没想到他贿赂他,她对那种人有种深深的恶感。不过按照白进的德性,即便送了礼也没用,毕竟吴家可是本县一霸,他怎会为了一介贫民百姓得罪吴成名?

  换成陈觐,李竹就算送礼也不心疼,他那人是有些自以为是,又有洁癖,便实是求是的讲,他算是个好官。这一点不能抹杀。

  杨家饭庄的生意越来越红火,每到中午饭点,是座无虚席。有的人来晚了还得排队等,于是便有熟客建议李大姑扩大店面。李大姑笑道:“多谢这位兄弟的建议,我跟我们当家的商议商议,看能不能把二楼给接上。”

  “那敢情好,这街上不少店铺都是两层的。”

  杨家饭庄卷土重来,自然引起了街坊们的注意。特别是那些竞争对手们。像吴家酒楼,如意楼这样的酒楼。

  吴 家酒楼早换了个新掌柜,姓金,据说是吴成名妻子的堂兄。这姓金的,李竹没见过,不过听人说,跟孙掌柜的比起来也不遑多让。李竹是被上次的事给弄出阴影来 了。这一次先提醒李大姑一定要小心防备,这夫妻俩也都有了经验,每日都小心检查,将店里弄得干干净净,饭菜价格公道,味道纯正。小二待人和气,不以貌取 人。让人挑不出什么毛病来。

  杨家饭庄开业不已,饭庄门口就聚集不少乞丐,专等着剩饭。这个时候可不像现代,大多数客人都十分珍惜 粮食,一般都吃得很干净,即便有少数剩下的,杨老实和李大姑也不舍得扔,和小二杂工们就分着吃了,即便剩下汤水,也能用木桶拉回家喂猪。不过,李大姑一是 怜悯这些可怜人,二是感念那几个乞丐帮忙救火的事,因此尽量挪出去剩饭给他们。不过,人多饭少,只能先到先得。于是在杨家饭庄门口通常有两大奇景,一是排 队吃饭的。二是排队要饭。

  饭庄生意火爆是好事,但随之也有人手不足的烦恼。因为杨云嫁了人,家里就缺了一个看家的,李大姑家养得猪羊鸡鸭离不了人。虽然李竹和邻居能帮着看几天,但终究不是长久之事。

  李竹就建议大姑再招一个帐房,专门收帐记帐。当然,要找靠得住的。

  招帐房的消息放出去不久,就有人上门来问。这人不是旁人,却是熟人张文。

  李竹听杨墨说过,张文并没考过秀才,他现在仅是个童生。听说在给一户人家的孩子当先生。

  “婶子,听说你家招帐房,我就厚着脸皮来问问。”张文说道。

  李大姑和他寒暄几句就问他怎么不当先生了,毕竟教书可比帐房体面。

  张文苦笑:“那户人家的孩子并不适合读书,老跟我捣乱,我说不得训不得,跟他家人说,他父母反怨我没本事教不好孩子。就辞了。家里还有老母亲和两个孩子要养。”